鬼谷子-捭阖之术


鬼谷子

第一 捭阖 — ★

第二 反应

第三 内揵

第四 抵巇

第五 飞箝

第六 忤合

第七 揣篇

第八 摩篇

第九 权篇

第十 谋篇

第十一 决篇

第十二 符言

捭阖

古文

粤若稽古,圣人之在天地间也,为众生之先。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,知存亡之门户。筹策万类之终始,达人心之理,见变化之朕焉,而守司其门户。故圣人之在天下也,自古至今,其道一也。

解释

纵观古今历史,可知圣人生于天地间,就是要成为众生的先导。通过考察阴阳二气的变化来分辨万物,从而知道生死存亡的途径。考察各种事物的始终,洞察人们内心的实情,发现万物变化的征兆,把握避祸求生的关键。所以,从古到今,圣人所遵循的方法、守则始终一致。

古文

变化无穷,各有所归,或阴或阳,或柔或刚,或开或闭,或弛或张。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,审察其所先后,度权量能,校其伎巧短长。

解释

世间万物是千变万化的,各有特定的归宿;有的表现为阴,有的表现为阳;有的柔弱,有的刚强;有的开放,有的紧闭;有的松弛,有的紧张。所以,圣人能够始终把握事物间的阴阳变化,并以此审查先后,权衡轻重缓急,比较人才的优劣短长,以便任贤使能,君临天下。

古文

夫贤不肖、智愚、勇怯有差,乃可捭,乃可阖;乃可进,乃可退;乃可贱,乃可贵,无为以牧之。审定有无与其实虚,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。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,以求其实,实得其指;阖而捭之,以求其利。

解释

人们的资质是有差别的,有的贤能,有的不肖;有的聪明,有的愚蠢;有的勇敢,有的怯懦。针对不同的人,要用不同的对待方式,可以对人开放,也可以对人封闭;可以引进,也可以辞退;可以轻视,也可以尊重,要用无为的方式管理他们。详查对方的有无虚实,放纵欲望和喜好来任用,判断其真实的志向与意念。略微排斥其言辞,开启之后加以反复揣摩,通过询问来考察其真伪虚实。贵在得到其内心旨意和要害,通过闭合开启,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。

古文

或开而示之,或阖而闭之。开而示之者,同其情也;阖而闭之者,异其诚也。可与不可,明审其计谋,以原其同异。离合有守,先从其志。即欲捭之贵周,即欲阖之贵密。周密之贵微,而与道相追。

解释

或者把实情向对方公开,或者把秘密隐藏。公开实情,是为了和对方情况一致;秘密隐藏,是为了和对方情况不同。想知道事情可行与否,就要把对方的计谋研究清楚,明白自己和对方的异同之处。不管是离是合,都要等待时机,顺从对方意愿,以观察他的动向。如果要把实情告知对方,务必要谋划周全;如果不把实情告知对方,务必要行事严密。周全、严密要求做到密不透风,不被发现,最好使自己的行动像“道”一样归于无形。

古文

捭之者,料其情也;阖之者,结其诚也。皆见其权衡轻重,乃为之度数,圣人因而为之虑。其不中权衡度数,圣人因而自为之虑。

解释

用开启之术,要对对方实情了如指掌;用闭合之术,要和对方结为同心。对待人才,皆能衡量其轻重缓急,弄清对方真实意图想法,并作出切实规划,圣人善于根据实情为对方考虑。假如不能猜中对方的轻重缓急,圣人就要考虑自己的退路了。

古文

故捭者,或捭而出之,或捭而纳之;阖者,或阖而取之,或捭而去之。捭阖者,天地之道。捭阖者,以变动阴阳,四时开闭,以化万物。纵横反出,反覆反忤,必由此矣。

解释

因此,采用开放的做法,要么使对方显露真实意图,或者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。采用封闭的做法,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东西,也可以避开潜在的威胁。捭阖之道反映了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。捭阖之道可以使阴阳发生转变,从而使四季循环往复,进而孕育世间万物。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,无论离开、归复、反抗,都离不开捭阖之道。

古文

捭阖者,道之大化,说之变也。必豫审其变化。口者,心之门户也;心者,神之主也。志意、喜欲、思虑、智谋,此皆由门户出入。故关之以捭阖,制之以出入。

解释

捭阖之道是阴阳变化之道的演化,是游说他人随机应变的关键。必须事先考察并弄清这些变化。口,是心灵的门户。心灵,是精神的主宰。意志、欲望、思想和计谋都要通过嘴巴这一门户传达出来。所以,嘴巴是捭阖之道的关键,要能控制自己的言辞。

古文

捭之者,开也,言也,阳也;阖之者,闭也,默也,阴也。阴阳其和,终始其义。故言长生、安乐、富贵、尊荣、显名、爱好、财利、得意、喜欲为阳,曰始。故言死亡、忧患、贫贱、苦辱、弃损、亡利、失意、有害、刑戮、诛罚为“阴”,曰终。诸言法阳之类者,皆曰始,言善以始其事。诸言法阴之类者,皆曰终,言恶以终其谋。

解释

通过“开启”或“闭合”之术可以有效控制他人。“开启”就是开放自己,表现为公开,可以用言词来表述,是阳谋;“闭合”就是封闭自己,表现为闭合,沉默不语,是阴谋。阴阳两方相互调和,才能始终符合捭阖之道。所以说长生、安乐、富贵、尊荣、显名、嗜好、财货、得意、情欲等,都表现为“阳”,可称之为“开始”。而死亡、忧患、贫贱、羞辱、毁弃、损伤、失意、灾害、刑戮、诛罚等,都表现为“阴”,可称之为“终止”。凡是依照“阳”行事的人,可以称为“开始”,他们以谈论“善”进行游说,促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;凡是遵循“阴道”行事的人,都可以称为“终止”,他们以谈论“恶”作为谋略的结果。

古文

捭阖之道,以阴阳试之。故与阳言者,依崇高;与阴言者,依卑小。以下求小,以高求大。由此言之,无所不出,无所不入,无所不可。可以说人,可以说家,可以说国,可以说天下。为小无内,为大无外。益损、去就、倍反,皆以阴阳御其事。

解释

所谓捭阖之道,就是从阴阳两面的言辞来试探对方实情。因此,游说磊落光明的人,要依照崇高的原则;游说阴险狡诈的人,要依照卑下的原则。以下求小,用高求大。由此而发,则没有什么不能出入,没有什么不可完成。用捭阖之道可以游说于人,可以游说于家,可以游说于诸侯,可以游说于天下。做小事不能只注重内部,做大事不能只注重外部。所有的增益和损害,所有的离开和靠拢,所有的背叛和依附,都可以通过阴阳之道来驾驭。

古文

阳动而行,阴止而藏;阳动而出,阴隐而入。阳还终始,阴极反阳。以阳动者,德相生也;以阴静者,形相成也。以阳求阴,苞以德也;以阴结阳,施以力也。阴阳相求,由捭阖也。此天地阴阳之道,而说人之法也。为万事之先,是谓“圆方”之门户。

解释

阳动而行,阴至而藏。阳动而出,阴随其后。阳返归初始为阴,阴到了极点为阳,两者相互转化。凭阳而动,道德就会产生;依阴而止,形体就会产生。以高官厚禄对待下属,下属就会竭尽全力。上下之所以能够相求,就是因为纵横开阖、开启闭合而形成。这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,也是游说他人的方法。因此,可以说捭阖之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,是解决天地间所有问题的关键。

点评

《鬼谷子》是一部千古奇书,它所阐述的观点,褒扬者可扬于天,贬抑者可抑于渊。悬殊之大,势如水火。有人说它是小人之书,充满狡诈权变、诡计多端和玩弄心机,唐代柳宗元劝人千万不可读此书。尽管如此,鬼谷子仍然不失为一部充满谋略和智慧的著作,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,它深厚的文化底蕴,值得发掘、整理、研究、深思。当然,书中所宣扬的变化多端、层出不穷的诡计心术,也未必光明磊落,这需要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。

1.顺应时势,立足稳健

鬼谷子认为,捭阖之道的本义是纵横开阖,这也体现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。作为谋略之书,《鬼谷子》用“捭阖”来总领全书,其思想基础与中国的阴阳观相一致。而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,最根本的是“守司其门户”,即善于分析社会现实,进而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。

夏朝末年,王室不修内政,各国诸侯不来朝贺,阶级矛盾日趋尖锐,民不聊生危机四伏。夏桀不思进取,骄奢淫逸。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他“筑倾宫、饰瑶台、作琼室、立玉门”,到处网罗美女,日夜饮酒作乐。据说还造了个很大的酒池,甚至可以航船,醉而溺死的事时常发生。夏桀为了满足他的奢侈享受,强迫民众无偿劳役,拼命压榨百姓,人们已经是忍无可忍:“时日曷丧,予及女偕亡!”

当时,商汤是南方的一个部落领袖,他任伊尹和仲虺为相,以亳州为据点,不断积蓄实力,准备灭夏。经过大小十一战,最终在鸣条打败夏桀。商汤以武力灭夏,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,史称“汤武革命”。汤建立商朝后,伊尹颁布了一系列措施,减轻征敛鼓励生产,从而扩大了统治区域,影响远至黄河上游,不仅诸侯都来归附,氐、羌部落也来纳贡。汤便登上了天子之位,平定了全国。

商汤征伐夏桀建立商朝,是因为夏桀德行败坏,导致朝政腐败,人们恨不得与其同归于尽。而到了商朝末年,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,同样是民不聊生。西边的周族兴起,通过周文王的领导,实力足以与商抗衡。然而,文王没有贸然兴兵东进,而是对内施以仁政,对外剪除商朝羽翼,同时扩大势力范围。武王即位后,仍然韬光养晦,耐心等待时机,在忠臣良将的辅佐下,不断提高实力。当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,商纣王肆意妄为,残杀王族重臣,武王于是把握机会,发动军队大举伐纣,经过牧野之战,一役而胜。

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说明了顺应时势的重要性,所谓“时势”就是历史的趋势,民心的向背。这也是本篇所说,观阴阳之开阖,知存亡之门户。只有冷静分析并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,最大程度争取民心,才能立足稳健,把握时机获得成功。

2.周详缜密,攻守兼备

战国时代,周朝王室势力弱小,各国诸侯相互争霸。这就出现了独树一帜的纵横家,他们以周游列国游说君主为己任。《鬼谷子》一书的两大特点,一是以政治谋略为思考重心;二是有着独特的思辨风格,究竟“奇变诡伟”,这都反应了战国时天崩地裂、诸侯争霸的时代特色。《捭阖》篇的要旨,在于收敛时要自守门户,韬光养晦,渡过难关,从而占据先机,一役而胜。若处理不好,反会门户大开,一败涂地。在历史进程中,凡能建功立业者,无不深谙此道。

人们常说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自然是经验之谈。只有注重细节,才能确保周详缜密,如此方可攻守兼备。所以,古往今来的胜者,不仅有开创大局的雄伟气魄,也有处理细节的缜密心思。意气风发的楚霸王自诩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,却不能成为最后的胜者,正是因为他不懂“欲捭之贵周,欲阖之贵密”的道理。能成就大事,既要胆大也要心细,两者互补缺一不可。

明成祖朱棣能够登上皇位,是由于他善于审时度势,韬光养晦。他性格坚忍,行事周密,靠装疯赢得了时间,最终打败了建文帝,获取天下。

建文帝是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次孙,其父是皇太子朱标。朱元璋死后,建文帝按照遗诏继位,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他从小受儒家教育,温文尔雅,书卷气很浓。当时,由于各地藩王势力太大,威胁君权,建文帝决意削藩,燕王朱棣是重要目标。
朱棣是朱元璋四子,他带兵驻守北平一带,野心勃勃势力强大。

建文帝削藩时,他的准备尚不充分。当他看到几个藩王先后被削,明白如此下去无法逃过此劫,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积极备战。为了麻痹建文帝,朱棣先假装得病,大热天坐在炉边烤火,不停叫冷。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,于是装疯。王府长史葛诚密奏朝廷“燕王装病”。朱棣临机应变,立即逮捕前来监视的官员,以“清君侧”之名举兵南下,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实是起兵反叛。经过近四年的拉锯战,朱棣决定越过山东防线,直接攻占应天府,如愿登上皇位,是为明成祖。

“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”,如果有利就采取行动,不利就严密防守,在消极中持续抵抗。捭阖之术用于政治斗争,可使矛盾双反相互转化。在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中,时时捕捉契机,趁虚而入。弱者通过严密自守,甚至装疯卖傻,能使强者放松警惕,时机成熟就能以弱胜强,一举成功,获取利益。

3.善于变通,敢于创新

“捭阖者,天地之道。”鬼谷子认为,纵横开阖,阴阳变化,可以说是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。同时,它也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,决定了四时更替、日月运转。世间所有的除旧布新,可以说都是通过捭阖之道来实现的。变则通,通则久。圣人通达人心情理,窥见变化征兆,以此驾驭天下。

在一定情况下,变通是智者的谋略。它能打开闭塞的通道,挖掘丰富的矿藏。善于变通,敢于创新,才能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,不拘于传统的思维定势。思考能力与应变能力体现了个人的素质,也体现办事能力的高低。善于变通表现在对工作的细致划分上,懂得进退取舍,统筹兼顾。

在人类的文化行为中,谋略是至关重要的范畴,大到国家治理,政治斗争,小到人际交往,无不与之相关。从唯物主义哲学来看,变化是绝对的,不变是相对的。世间万物无一不是处在变化之中,捭阖之道的精神就在于灵活变通。纵观古今历史,能够成就大业的人,大多深明变通之道而不拘泥于传统。只有不拘传统,善于变通敢于创新,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。因循守旧、不肯变通,片面凭着经验去办事,往往事倍而功半,费力不讨好,甚至最终失败。

商朝建立时,国都在亳,即今河南商丘。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代王,他继位时社会动荡不安,王族内部一片混乱。为了躲避天灾人祸,挽救政治危机,盘庚决定迁都于殷,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。迁都是商朝中期的大事,大多数贵族因循守旧反对迁都,甚至煽动平民闹事。在困难面前,盘庚没有动摇,最终冲破了反对势力的阻挠,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,迁都到殷。在那里,盘庚整顿朝政,发展经济,人民生活殷实起来。从此,商族部落不再迁徙。

通过迁都,商朝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斗的乱局,甩掉了历史包袱,稳定了中央统治。之后,经过武丁时代的繁荣发展,到了中后期,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持续发展,生产技术、制作工艺有了相当成就,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局面,所以商朝又称殷商,或者殷朝。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里程碑,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之一。

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,商朝以武力夺取夏朝天下,打破了天子不可变的定律,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变革。

而盘庚迁殷也是商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,通过这次变革,商朝从衰落走向复兴,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。可见,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,变革是不可避免的,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
战国时,赵武灵王勇于学习胡人先进的东西,为己所用,成就了独霸一方的大业。当时,中原军队一般使用兵车,人们不习惯于骑马,在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骑兵面前,车战不够灵活机动,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,这是其明显缺陷。

赵武灵王为了北御匈奴、南防秦国,实行“胡服骑射”的改革,以增强军事实力。穿了胡服,行动方便很多。接着,赵武灵王又令大家学习骑射。不到一年,赵国就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。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,赵国收服了中山、林胡、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,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,成为“战国七雄”之一。

4.隐藏自己,惑敌制胜

鬼谷子所处的战国时代,是一个天崩地裂、风卷云涌的时代,各国诸侯纷纷争霸,以往的宗法制度和社会秩序被瓦解,只剩下现实中的激烈争夺、残酷吞并。因此,《鬼谷子》一书,可谓篇篇讲究政治谋略,而这些谋略又不完全建立在忠、信、仁、义之道的基础之上。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,势必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,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。环境有利,便使用“捭”的战略,大开大合,积极主动进攻,以取得胜利;形势不利,便采取“阖”的方式,隐藏自己,积蓄力量,蓄势待发。

在困难和险境面前,当忍则忍、当进则进,这是捭阖术的要旨所在

。竞争是实力的较量,当力不如人时,唯有坚忍和退让,万不可逞一时之勇。必要的忍让是为了妥善准备,从而有效打击对手。

三国时,司马懿辅佐魏王曹芳。宗室曹爽咄咄逼人,司马懿采取“阖”的策略,以退为守,藏形隐迹,收敛锋芒,一退再退,把大权拱手让给曹爽;并以年老病弱为由,不问政事,使曹爽对司马懿毫无防备。

嘉平元年正月,魏帝曹芳率宗室及文武大臣,到城外祭扫魏明帝陵墓。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,便立即采取了“捭”的策略。乘曹爽势力倾巢出动之机,将周密策划、精心准备的力量积聚起来,发动了政变。率部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占领了城门、兵库等战略要地和重要场所,并上奏永宁太后,免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,夺取了兵权。

从此,司马懿威震朝野,掌握了军政大权。司马懿的成功,正是在于利用了捭阖术,形势不利的时候隐藏实力,使对手放松警惕。一旦时机来临,便如猛虎下山迅速出击,一举打败对手。政变的酝酿时间很长,但实施时间却短,在对方全然没有准备时,打个猝不及防,速战速决,绝不拖泥带水。

5.雄才伟略,能屈能伸

凡成大事者必能坚忍,能屈能伸,能进能退,不达目的不罢休,这是强者的心态。形势不利的时候隐藏自己,形势有利的时候迅速出击。只有看得远、看得透,才能提高决策能力。善于忍耐,待时而动正是“捭阖术”的妙用。

隋朝末年,社会动荡不安,各地农民纷纷起义,北方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,趁势南下抢掠。李渊镇守太原,奉命剿贼。这时,突厥数万骑兵攻打太原,李渊遣部出战,几乎全军覆没。经过深思熟虑,李渊决意西进关中。只有想法稳住突厥,才能保障太原,为西进打下基础。因此,李渊向突厥称臣,提出了和亲的建议,并献上了大量美女珠宝。他与突厥可汗书信来往自持臣下身份,甚至对突厥使者也纳头礼拜。于是,双方停战修好,这为李渊西进长安提供了时机。不但如此,突厥可汗还为李渊提供了大量骑兵、粮草,使李渊的实力强大了起来,逐步夺下了不少地盘。

后来,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,走向灭亡。有人劝李渊结束与突厥的屈辱之盟,李渊没有答应。他认为自己的实力虽然有所提高,但还没有统一全国,和突厥决裂为时过早,于是依然和突厥交好,一直保障北方的安宁。后来,李渊建立了唐朝,唐朝的国力不断强大,到了李世民为帝的时候,派遣李靖带兵远赴西北大漠。这时,东突厥国内发生变乱,经过几次战役,李靖终于生擒了突厥颉利可汗,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,也洗刷了当年的耻辱。

古代纵横术,作为智谋权术的范本,蕴含有丰富的政治智慧以及睿智的谋略方法。唐高祖李渊不计一时名利,最终成就了帝业。这说明能屈能伸,能进能退,坚忍以待时,正是捭阖术的一种谋略和手段。

6.善于言辞,讲究分寸

《捭阖》篇指出:“口者,心之门户也。心者,神之主也。志意、喜欲、思虑、智谋,此皆由门户出入。”意思是说,嘴巴是心灵的门户,心灵则是精神的主宰。个体的意志、情欲、思想和智谋都要通过嘴巴出入

由此可见言谈的重要性,要掌握好分寸,才算有智慧。

俗话说“话说三分”,说话要掌握分寸,不要只图一时痛快而不顾别人感受。不该说时说个没完,该说时反倒惜语如金,这都是举止失当。鬼谷子认为,与人交谈要注意开合,抓住机会该说则说,不该说的一句也不多说。否则,轻者会得罪人,重者还会搭上性命。

西汉时的灌夫以勇猛为名,他在失去权位后闲居在家。灌夫为人尚游侠,性格急躁,做事鲁莽。一次,丞相田蚡举办婚宴,大臣都去贺喜。灌夫向田蚡敬酒,田蚡不喝。灌夫向灌贤敬酒,灌贤正跟将军程不识说话。灌夫便大骂道:“我看程不识一钱不值,你居然咬着他的耳朵说话!”田蚡见灌夫骂人,于是说:“你当众侮辱程将军,难道不给别人留点余地吗?”灌夫说:“今天杀我的头,穿我的胸,我都不在乎,还顾什么程将军!”田蚡便下令扣留灌夫。有人劝灌夫赔礼道歉,他不但不肯,反而破口大骂。不久,灌夫被罗织罪名处死。因为醉酒而惹来闲气,只图一时之快,却遭遇杀身之祸,实在可悲。

日常生活中,不善言辞、过于直率的人往往被动而孤立,缺乏朋友相助。有时候,实话实说并没有错,但要考虑时间、地点及对方的感受。如果说话太冲太直,言辞过于生硬或激烈,就会伤害对方,招致误解和怨恨。因此,指出对方错误,也要反省自身,如果不讲究方式而引起不满,就要调整自我,克服过于直率的毛病。如果找到恰当的机会,婉转说出自己的想法,也许更会得到对方的理解,有利于问题的解决。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,说话水平和说话方式不同,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,沟通效果和回报也会不同。

一般来说人们喜欢听好话,不妨为对方想想,不要只管自己说得痛快。言辞要讲究技巧,注意细节说话得体,由此赢得好人缘。好的人际关系,会使内心轻松和愉悦,有助于事业的成功。鬼谷子认为,说话办事要因人而异,对待事物的态度各有不同,只有深刻了解对方,才能“得其指”,更好实现“求其利”的目标。测得风向好使舵,与人谈话先揣摩对方的心意,然后投其所好。拥有了共同的话题,获得了对方信任,再适时提出要求,就容易实现目的。

7.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

《捭阖》篇曰:“事有反而得覆者,圣人之意也,不可不察。”意思是说做事要反复探索,善于借鉴,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,这是圣人行事之道,必须予以足够重视。在这里,鬼谷子以纵横家的视角,阐明了“反以观往,覆以验来;反以知古,覆以知今;反以知彼,覆以知己”的方法论。《诗经·小雅》: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个体的生命有限,不可能直接体验所有事物,他人的经验可以引为有效的借鉴。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,就可以从间接经验中获取智慧,从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,吸取他人的失败教训。

秦朝末年,天下大乱。刘邦率军攻破武关,长驱直入,歼灭了秦军主力。秦王子婴迫不得已,捧着传国玉玺,开城投降。刘邦入咸阳城,进秦宫,看到宫室富丽,美女珍宝不计其数,顿起羡慕之意,想留下享用。手下人极力劝阻,刘邦很不高兴。张良说:“只因秦王残暴,不得人心,我们才有今天的胜利。既然为天下除暴安良,就应该提倡节俭,改变奢侈淫逸之风。现在刚入秦宫,就像秦王一样享乐,那有什么差别呢?”刘邦听了,认为很有道理,于是撤出咸阳。

大臣魏征死后,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说:“以铜为鉴,可以正衣冠;以人为鉴,可以明得失;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。”意思是说用铜镜为借鉴可以看到外部形象;用人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,明白得失;以历史为鉴,可以知道国家兴亡。一般情况下,借古说今,更能令人警醒。借用他人的经验教训,可以更好走过今天,迈向未来。

纵横家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辩论技巧,其指导思想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有所不同。因此,历来学者对《鬼谷子》推崇者少,而讥诋者多。其实外交政策是否得当,关系国家安危兴衰。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,合纵六国,配六国相印,统领六国共同抗秦。张仪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,将六国合纵瓦解,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。所谓“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,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”。潜谋于无形,常胜于不争不费,此为《鬼谷子》之精髓所在。

8.委婉行事,渐寻良机

面对错综复杂的时势格局,《捭阖》篇提示我们,不论做什么事,都要把握心态和方法。当方则方,当圆则圆,方圆结合,以圆求方,这是正确的处世之道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谋略之术的运用,需要一定的道德涵养基础。委婉办事,实际上也是纵横术的一种运用。这是鬼谷子“纵横术”中不可或缺的一面。日常交往,总有一些不便直说的事。于是,“遁辞以隐意,谲譬以指事”,故意说些相关的事物,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思。这可以说是一种“缓冲”,让对方在舒适的氛围中接受意见。所谓委婉,就是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表达本意。

安史之乱后,唐玄宗逃往四川,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。肃宗想请李泌来辅佐自己。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称誉,粗通儒、佛、道三家学识。成年后更是博学,精通《易经》,经常寻访名山大川,希望求得长生不死的方术。

唐肃宗知道李泌生性倔强,不会欣然从命。于是想了一套委婉巧妙的方法。首先,肃宗命人去请李泌,只说是会面叙旧。李泌应召前来。唐肃宗却说想任李泌为右丞相。李泌坚决推辞,却说可以常见面,帮忙参谋意见。唐肃宗听了很高兴,李泌能够答应参谋国事,事情就好办了。

自此,唐肃宗对李泌待以客礼,出门并骑,晚上同床,事事请教,有劝必从。这期间,李泌为肃宗起草了颁发各地的诏书,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上提出了独到的意见。

当然,肃宗最终希望李泌穿上官服,成为辅国大臣。因而继续寻找机会委婉相劝。不久,肃宗诏令广平王李叔为兵马元帅,统帅诸将东征安禄山。李叔受命,请求给他一个谋臣。肃宗于是劝李泌披件朝服,出去参谋军事。李泌穿了官服来见肃宗,不料肃宗又说:“穿了官服,岂能没有官位?”把一纸敕文递给了李泌,上面写道:“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。”李泌想拒绝又碍于情面,心想,既然穿上了官服,何妨再加个官名呢?

“粤若稽古,圣人在天地之间”,纵观历史,圣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,起着重要的作用,他们不会随心所欲做事而是遵循天地之道,身体力行,为人们作出良好的榜样。李泌以布衣的身份在朝为官,当因则隐当仕则仕,为平定“安史之乱”出谋划策,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。而唐肃宗的慧眼识人,量才使用,体现了政治家的高超智慧。


文章作者: Enomothem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Enomothem !
  目录